医疗器械GMP净化车间怎么确定净化级别:
医疗器械分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植入性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其他医疗器械。不少客户会问到:医疗器械初包装对于GMP净化车间的具体要求。对于很多正在进行注册、临床的医疗器械企业来说,这的确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
1、植入和介入到血管内的医疗器械,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应在不低于万级的净化车间进行。比如:血管支架、人工血管、静脉导管、血管内导管等;
2、植入到人体组织、与血液、骨腔或非自然腔道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等,应在不低于10万级的GMP净化车间进行。比如:心脏起搏器、血液过滤器、静脉针、人工骨等;
3、与人体损伤表面和粘膜接触的医疗器械,(不清洗)零部件的加工、末道清洗、组装、初包装及其封口,应在不低于30万级的GMP净化车间进行。比如:医用脱脂棉、宫内节育器、气管插管等;
4、与无菌医疗器械的使用表面直接接触、不清洗即使用的初包装材料,宜遵循与产品生产环境的洁净度级别相同的原则,使初包装材料的质量满足所包装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若初包装材料不与无菌医疗器械使用的表面直接接触,应在不低于30万级的GMP净化车间进行。比如:导尿管、给药器、注射器、输液器的初包装材料;
5、对于有要求或无菌操作技术加工的,应在万级下的局部100级GMP净化车间内进行生产。比如血管支架的压握、涂药,血袋生产中的抗凝剂、保养液的罐装等;
医疗器械净化车间特点:
1、医疗器械车间不仅设备费用高、生产工艺复杂、洁净级别和无菌的要求高,而且对生产人员的素质有严格的要求。
2、在生产过程中会出现潜在的生物危害,主要有(感染危险,死菌体或死细胞及成分或代谢对人体和其他生物致毒性、致敏性和其他生物学反应,产品的致毒性、致敏性和其他生物学反应,环境效应。)
洁净区(Clean Area):
需要对环境中尘粒及微生物污染进行控制的房间(区域),其建筑结构、装备及其使用均具有防止该区域内污染物的引入、产生和滞留的功能。
气锁间(Air Lock):
设置于两个或数个房间之间(如不同洁净度级别的房间之间)的具有两扇或多扇门的隔离空间。设置气锁间的目的是在人员或物料出入其间时,对气流进行控制。气锁间有人员气锁间和物料气锁间之分。
医疗器械净化车间的基本特征:是必须以尘粒和微生物为环境控制对象。
医疗器械生产车间洁净度共分四个级别:100级或10000级背景下的局部100级、1000级、10000级和30000级。
洁净室的温度:在无特殊要求下,在18~26度,相对湿度控制在45%~65%。
医疗器械净化车间污染控制:污染源控制,散播过程控制,交叉污染控制。
手术室要求的环境净化应参照相关设计标准或由工艺要求所确定。随着加工过程的不同,对洁净度的要求也有高低之分。那么, 手术室净化标准与生物净化标准有什么区别呢?
生物洁净室是在工业洁净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其标准也往往以工业洁净室标准为基础。通常的办法是在参照工业洁净室对空气中悬浮粒子的允许浓度制定洁净室级别的同时,再规定空气中允许的微生物浓度。现有标准中所允许浓度,包括浮游菌浓度和沉降菌浓度两种。国际上个有关微生物净化级别的标准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制定的,NHB5340.2 《关于洁净室和洁净工作台微的生物的控制标准》,它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各国的相关标准和相关行业。由于该标准是针对宇航工业,因而偏严。
而手术室净化标准具体可以分成三大类:
类是我国的国家标准(以GB为开头)及推荐性国家标准(以GB/T为开头)。国家标准是在我国境内实施工程的根本依据。
第二类是行业标准,如中国电子学会洁净技术分会主持制定的相关标准。
第三类是国际标准,如关于工业洁净室的ISO14644系列和关于生物洁净室的ISO14698系列等。
洁净度等级标准是手术室净化标准设计的依据,同时也是医疗器械净化车间工程验收的标准。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以下简称无菌器械)是指无菌、无致热原、经检验合格、在有效期内一次性直接使用的医疗器械。当前国家依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局令*24号)对无菌医疗器械进行监督管理。凡在*共和国境内从事无菌器械的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的单位或个人应当根据产品的特点,按照《办法》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加以实施并保持其有效性。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均应实施风险管理。